大学语文教研室师资团队

时间:2018-04-16 

大学语文教研室现有专职教师3名,程培英博士后、祝嘉琳博士和徐同林教授,分别担任大学、爱的艺术、比较文学与生活思考、西方哲学故事(1)、西方哲学故事(2),大学基础写作、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导读、中国当代文学佳作选读、中国当代流行文艺鉴赏,论语精读、史记故事等通识课。

徐同林


徐同林,1960年生于江苏东台。贤达学院基础部大学语文教研室教授。原为国防科技大学教授,教学督导,学科带头人。曾任总参谋部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军队院校大学语文教学协作联席会委员(连任3),南京地区院校协作中心大学语文协作组组长(2001年组建至2017),江苏省大学语文研究会副会长,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副秘书长。发表论著百余篇():《先秦军事外交语言艺术》(《解放军报》2016723日重点评介,中国军网、中国台湾网、今日头条等转载);《论语的语文》(新闻出版总署列入《2008年“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推荐书目(重点推荐));《大学语文教学参考资料》(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国家精品课程主干成果)。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第九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一等),南京地区院校协作中心年度教学协作工作先进个人(4),军校育才银奖和军队专业技术人才岗位津贴,军队教学成果奖(三等)2015年荣立三等功(总参颁发)

    现在贤达学院担任“论语精读”“史记故事”“大学基础写作”等通识核心课程。




祝嘉琳

祝嘉琳,文学博士,中共党员

职务:教师

研究方向:大学实用写作、大学基础写作、中国现当代文学、当代文化研究、中西文艺理论等。

教授课程:大学实用写作、大学基础写作、大学语文、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等。

科研成果:

发表论文:

1、《从小说<新结婚时代>看新世纪都市文化和乡村文化的冲突及根源》发表于《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CSSCI来源期刊 2015年第2期

2、《新世纪大众审美文化视域下的性别错置时尚及流行根源分析》发表于《当代青年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CSSCI来源期刊 2016年第1期

3、《引领是青年文化发展的关键》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社会科学院)核心报刊 2015年7月14日第007版

4、《冯梦龙“情教”思想与“三言”编撰》发表于《文艺评论》(黑龙江省文联)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2015年第4期

5、《公民社会中个体的公共精神培育》发表于《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山西青年职业学院)省级学报 2015年第1期

6、《新世纪小说底层写作中的单极化审美取向透析》发表于《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湖北民族学院)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2011年第6期

7、《日常生活泛美化透视》发表于《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江西萍乡高等专科学校)省级学报 2011年第4期

8、《<红楼梦>的意境营造艺术对古代意境理论的承续》发表于《长江师范学院学报》(重庆长江师范学院)省级学报 2011年第5期

9、《但丁的俗语观与语言的辩证法》发表于《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黑龙江教育学院)省级学报 2011年第8期

参与课题:

1、博士期间参加由山西师范大学冯波博士主持的省级课题(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中国现代小说的乡愁想象与现代性》,为课题组成员之一,已经顺利结题。

2、硕士期间参加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马茂军教授主持的校级课题:《唐宋散文研究》,已经顺利结题。

获得荣誉:

攻读博士期间,获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4-2015学年度“学术科研标兵”称号。

攻读博士期间,获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2-2013学年度“文学创作优秀个人”称号。

攻读硕士期间,获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1-2012学年度“学术科研标兵”称号。

攻读硕士期间,硕士毕业论文《冯梦龙“情教”思想研究》经严格地评议、答辩,被评为优秀。

本科期间,因学习成绩优秀,获云南大学校级三等奖学金,并被授予优秀学生称号。

本科期间,大学毕业论文获全校优秀论文,并被录入到《云南大学毕业生优秀论文集》当中。


程培英,女,大学语文教研室通识教育类课程教师,文学博士,哲学博士后。

已开设课程包括《大学》爱的艺术、《比较文学》与生活思考西方哲学故事(1),西方哲学故事(2)

《大学》课程简介:以朱熹集注的《四书》之一《大学》为主要讲授内容,结合学生在入大学之初所遇到的生活问题和学习困惑,尝试通过古人在《大学》中所做的思考来解答这些问题和困惑。

该课程目标:1.帮助学生适应入大学之初的过程,并力所能及在思路上引导学生寻找相对更好的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方式;2.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反思与批判能力;3.使学生能够亲近古典著作,从而在内心中唤起对于中华思想的亲近信赖和崇敬之情,进而慢慢唤起学生的民族情感和爱国情感。

 《爱的艺术》课程简介:该课程将以文学和哲学的作品作为分析的基础,如其中将涉及到古希腊文学家奥维德的《爱的艺术》、英国文学家D.H.劳伦斯关于爱的艺术的思考和阐述、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的《爱情心理学》、现代美国哲学家佛洛姆《爱的艺术》等思想和作品,在这些思想家的帮助下,与学生一起思考和探讨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去与别人相处、如何去爱、如何接受别人的爱。借此,通过课程的引导使学生能够解决自己生活中在舍友关系、同学关系、家庭关系、情感关系等不同关系状态中所遇到的问题。

课程具体目标:1. 使学生了解、熟悉人类在“爱的能力”方面有哪些思考的著作;2. 从所接触的作品中来获得启发,学到其中的一些待人处事的智慧,进而对自己的生活能够有所指导;3. 使学生能够在学习前人作品和自己思考的基础上,获得处理自己生活中人际关系的情感的能力,进而在不同关系问题中能够找到比较适合该问题的解决方式。 

西方哲学故事(1):该课程主要内容涉及西方哲学中古希腊和近代两个阶段的主要哲学家及其思想,其中主要包括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休谟、康德。以学生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困惑和问题入手,经过分析,导出它的哲学根源,引出所讲解哲学家的主要思想,再从哲学的思考返回到现实生活中的困惑和问题,如此将生活和哲学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在生活问题中感受到哲学的存在,而在哲学的学习中发现它对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课程具体目标:1. 使学生初步了解重大地影响了人类思维进程的哲学家有哪些,其主要哲学著作是什么并主要地在讨论什么;2. 能初步地从哲学的学习中学会分析和思考自己所面对的问题和困惑;3. 在所学习的哲学家对问题的分析和思考的进程中,领会“思维”的工作方式和进程,进而学会思考,学会反思性批判性地思考。 

西方哲学故事(2):该课程是接着西方哲学故事(1)的讲解内容展开的,内容主要涉及德国古典哲学和现代哲学两个阶段中的主要哲学家及其思想,其中主要包括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叔本华、尼采、海德格尔。讲解思路同样是以学生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困惑和问题入手,经过分析,导出它的哲学根源,引出所讲解哲学家的主要思想,再从哲学的思考返回到现实生活中的困惑和问题,如此将生活和哲学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在生活问题中感受到哲学的存在,而在哲学的学习中发现它对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课程具体目标:1. 使学生初步了解重大地影响了人类思维进程的哲学家有哪些,其主要哲学著作是什么并主要地在讨论什么;2. 能初步地从哲学的学习中学会分析和思考自己所面对的问题和困惑;3.通过两个学期的课程使学生能够比较清晰地把握西方哲学历程的主要脉络;4. 在所学习的哲学家对问题的分析和思考的进程中,领会“思维”的工作方式和进程,进而学会思考,学会反思性批判性地思考。